Company news
公司新闻

大医精诚 卓越为民——访脉管病名中医曹烨民

文章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

  笔者采访位于保定路的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名中医曹烨民。这家医院规模不大,历史却悠久,创建于1932年10月;20世纪60年代又更名为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1994年更名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医院正式获批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百年时代风云,卅年沧桑巨变,让这座医院具有丰厚底蕴。尤其闻名全国的脉管病科,在学科带头人曹烨民引领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蓬勃发展,茁壮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

  与曹烨民交谈,他温润儒雅,语调平稳,态度谦和,思维清晰,似乎在回味,又像是追忆,他以精深、实诚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陈说历史,叙述往昔。这就是一代人想表达的东西,正是这样一段散发光芒的日子,给予医学者更饱满充盈的表达,它属于那个特殊的年代。

  奚九一是脉管病学科的奠基人。大医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他是一个伟大的医者、和蔼的师者、慈祥的长者,他的教诲、精神时时鼓励着我们——

  在中医界,在上海乃至全国有 “四老”著称的名中医,即张老(张镜人)、裘老(裘沛然)、颜老(颜德馨)、奚老(奚九一),他们医术高明、医道精湛,在中医领域术有专攻,各有建树。曹烨民说道,这些老先生是择一业、终一生,按政策规定,他们似乎没有退休,即便年龄八九十岁,依然到医院出诊,像奚老,直至2003年、80岁,才卸任科室主任,我是在他80岁时接任脉管病科主任,奚老95岁去世,他的人事关系、编制一直在医院,体现了爱老敬老、传帮带教的中医师承的优良传统。

  曹烨民如今亦过花甲之年,但依然很忙,工作节奏快,除了每周在医院特需门诊外,还需到病房查房,看患者病情,与患者面谈。采访曹烨民,都是在该院内的名中医工作室进行,工作室面积不大,显得简朴、静谧。但见工作室内有几个大书柜,曹烨民介绍说,因工作关系,奚九一先生的藏书都整理好搬到这里,还珍藏着奚老的物品,比如书法题字、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介绍等等,其中有一张奚老的满头白发、神态儒雅、面带微笑的彩色大照片,装上框架。古人说得好,大医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曹烨民说,奚老是一个伟大的医者、和蔼的师者、慈祥的长者,见到这张照片,就像看到奚老与我们在一起,他的教诲、精神时时鼓励着我们。

  时今,我们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曹烨民继续介绍,在传承与发扬奚老医道、医术、医德中,奚老的思想、精神是我们团队的灵魂。令人难忘的是,跨入古稀之年后,奚老每隔10年题词,都有“勤奋创新 走向世界”,每一次末尾署名前,都以“未老人”作前缀。一位耄耋老人的饱满精神、昂扬神态,赫然眼前。看到照片上穿着白大褂的奚老温和地微笑着,似乎嘱托年轻一代,他和年轻一代融合在一起。

  话题从奚老开始,自然要涉及具体问题。曹烨民似乎猜透笔者心愿,他没有说及个人,而是介绍他的团队,边说边随手拿起《上海市血管外科年鉴 (2023)》,讲解脉管科一些专业数据统计,于是,我们开始了问答。

  问:原来脉管科仅一个科室,现在分脉管一科、二科、血管外科,门诊包括特需门诊有8间,人员从8-9人发展到110人,床位原40多张,现达到224张,这个时间跨度是多少?

  问:原来年门诊量1万大约在什么时候,后来到2019年门诊量达11万,三年疫情期间门诊量减少(主要老人、外地病人),那么2023年一年门诊量是多少?

  问:原来病床40多张,病人治疗周转约50-60天,现在病床224张,病人治疗周期约12天出院,全年大约有300多人出院,能否告知准确的数据?全年收治病人约5000人次,能否解释一下收治病人和出院病人之间的关系吗?

  答:目前床位224张,平均住院时长12.25天,2023年出院4955人,出院人次即可看做每年收治的病人数量,病人经过12天左右的治疗好转后,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问:随着脉管专科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医院团队茁壮成长、蓬勃发展,能否作具体介绍?

  答:2024年3月22日,《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我院脉管病诊疗中心入围“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荣获中医周围血管病排行榜第2名,中医外科排行榜第8名。从全国范围讲,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简单。

  问:现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像脉管病住院治疗,西医同行每人所需费用约7万——11万元,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手术费用则在2万多元,这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医保支出都是非常有益的,医疗主管部门提出:同病、同效、同价(目前还做不到,逐步对中西医结合政策倾斜),这方面能否作详细介绍。

  答:西医费用高,主要体现在耗材、成本,而我们中西医结合治疗费用相对低,说明中医是有疗效的、对患者有益的,更重要的是,把医保省下的钱可用于更多患者身上,这对医保政策调整有积极意义。

  问:关于团队荣誉方面,能否说说四个具体名称、具体时间?(全国老中医工作室、上海名中医工作室、虹口区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包括您本人获得的荣誉、称号是什么?

  答:四个工作室:2022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曹烨民传承工作室、2023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烨民传承工作室、2023年上海市名中医曹烨民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2022年虹口区曹烨民劳模创新工作室。

  个人获得荣誉: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区域名医”“上海中医领军人才”、2007年发展上海中医药事业突出贡献奖状、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0年上海市劳模(先进工作者)、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上海市仁心医师、2022年上海市名中医等荣誉称号。

  金针度人,把手教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取得骄人业绩,离不开导师的指点,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但曹烨民特别强调导师的作用,奚老作为学科奠基人,功不可没。

  不妨追寻奚九一先生的生平(1923.4-2018.4),党员,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1956年参加上海市首届西医学中医学习班,师从著名老中医张近三先生,就此走上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科研之路。

  奚老曾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脉管病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专科暨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先后荣获上海市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奚老在中医的医、教、研事业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创立了“因虚感邪、因邪致瘀、分病辨邪、分期辨证、扶阳为主、祛邪为先”的学术经验,且经多年研制,筛选内服及外用制剂数十种,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深静脉血栓形成、游走性浅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丹毒、慢性淋巴肿、多发性大动脉炎、痛风病等。这些制剂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缓解脉管病坏疽二级以上的疑难、重症,降低截肢率等,在国内领先。“奚氏糖尿病足”等课题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学无止境。奚老热爱中医事业,对中医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析之以理,信而有征。他从最基层的横浜桥地段医院开始,从一间小小的脉管科门诊间起步,孜孜不倦地向临床实践学,向书本学,向病人学,勤于思考和创新,崇尚亲力亲为。他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书写病历,温和、耐心地对待病人。

  为了感受病足的温度,奚老常不避脏臭,不戴手套触摸病足。年轻时他常去江、浙出诊,被治好的病人非常感谢,奚老便说,带我去见见你们这里的大夫好吗?他就和那些“土大夫”聊如何治病,用什么土药有效?许多民间土方就是这样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奚老好读书,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写批注,有些看了不止一遍,批注就用不同颜色的笔,留下各种思考和探究。一些他认为特别有参考作用的书,他会买了分发给学生们。

  所有这些,加上奚老丰富的临床经验,读书时有西医的学问基础,使奚老带领他的团队,在相关疑难病例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生的化境无处不在,解决各种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受高人指点而顿悟,称之为点化;为患者疾病牵心,这就是感化;化腐朽为神奇,出神入化,是人们对奚老仁医妙术的最高评价。说起奚老,曹烨民总结两点:一是人聪明;二是好学。也许人生命中注定,曹烨民从小读书成绩不错,人品又好,也爱好读书,奚老爱才惜才,于是收曹烨民于麾下,自此,奚老、曹烨民师徒勤奋努力,深耕医苑,成为脉管科病学科带头人,亦使该科成为领先全国医疗的前沿学科。

  要说奚老的故事很多,笔者问曹烨民,你与恩师一起,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曹烨民回忆道,“有,太多了。我最喜欢跟随恩师抄方,一看方子,那真是豁然开朗的感觉。刚开始随恩师学习,每次给我派任务,我就手写,然后交给助理打印,再给老师审阅,他的严谨、认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可以这样说,既严格要求,又无微不至地关怀,培养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春风化雨。他仪态娴静,朗润儒雅,自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嘉言懿行,让我体悟到不少医道,学到严谨的医风、高尚的医德。遇到奚老这样的导师,是我一生的幸运”。

  曹烨民说道,中国的中医药渊远流长,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一面是民间百姓不断求医问药的病痛疾苦,一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嬗变,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医药载浮载沉,有时顺畅有时艰难。早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他指示:“中西医要团结,互相看不起是不好的,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中医诊断讲究“四法”:切脉,望色,听声,观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从科学角度言,西医解析为主,中医综合为要,奚老对“中西医结合”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中西医学密切合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发展之路。

  198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兴未艾,4月,坐落在湘江中游的衡阳,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迎来了几百名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国家卫生部在此召开建国以来最大的中医工作会议,与会者多数是“文革”后重新出来工作的中医界的领导干部和名老中医。这次会议,确立了振兴中医,要在中医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宗旨,之后陆续定下建立中医医院、发挥名老中医的特长和积极性、逐渐恢复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制度等,国家拨出一定经费给予支持。

  正当盛年的奚九一先生躬逢盛世。从1980年代以来,奚老培养硕士、博士多名,带教培养专业医师数十名,同时积极推动脉管病中医治疗的学术交流,90年代曾多次应香港保健学会、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去香港做学术交流。1991年应邀赴中东阿曼苏丹王国为王太后及王室成员医治,疗效得到多国专家的肯定。回国后,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接见他,亲切地问奚老:还有什么需要办吗?奚老说出自己的心愿,他想办一个脉管病研究所,以此推进医院脉管病学科成为全国临床、科研、教学的专科医学前沿,从而造福患者、造福人民。时任上海市卫生局一位姓王的局长赴京接奚老,卫生部长向局长特地交待了此项任务,但囿于当时医院等级、办院条件及其他因素,只能先获批成立一个脉管病工作室。

  话又说回来,当年卫生部一位副部长来院视察时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希望你们成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名山。”说到这里,曹烨民露出淡淡的笑容,自谦道:“我们医院是‘庙小’。”其实庙不在大小,而在于有否“菩萨心肠”的大医,对医生而言,贵在仁心仁术、妙手回春。1995年奚先生应邀赴美国麻省血管中心作学术报告,获得美国同行权威高度评价:“中医对脉管病后期坏死的治疗,填补了西医的空白。”

  曹烨民是脉管病治疗的第二代传人。他说,人生就是缘,我归入奚九一门下,先生一派宗师风度,外圆内方的性格,悲悯度人的胸怀,是我辈之楷模——

  曹烨民继承奚老的事业,是脉管病治疗的第二代传人。现任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研究所所长的他,每周都看门诊,像是永远有人在等他,或是员工,或是病人。等在门外候诊的,有躺在医院推床上的,有带着大包行李刚下火车或飞机就赶来的。

  他的工作虽十分繁忙,但对笔者的采访总会安排好时间,一到约定采访时间结束,后面的事务正等待他。所以,他是忙中偷闲,合理安排,面对采访,他总是推介自己的团队,是自己手下那批“蛮拼”的年轻人。对自己的经历、身世、事迹说得很少。有位哲人说过,你的天赋、才能在与世间需求交会之处,就是使命所在。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也许是使命感或者是习惯性,让曹烨民富有情怀、勇于担当,从而卓越地为患者治病、为社会服务。

  笔者一直想问问他经典的医案,或者让人感兴趣的医疗故事,尤其“一生最难忘记的人和事”?曹烨民似乎陷入沉思,像在思忖,像在追忆。那就从家庭开始,不妨说说自己的父亲。

  曹烨民父亲1921年出生在山东,兵荒马乱,跟着爷爷到上海要饭。后来爷爷没了,父亲就进了在上海的教会办的美国人的孤儿院,在孤儿院读书,能说很流利的英语,就在现在的第九人民医院那一带。抗战爆发,父亲加入了孙立人的远征军,在印缅战区、滇西滇北跟日军打仗。抗战结束,回到上海,再从上海去了东北。父亲会开车、修车,去了的军械修理库。后来支援大西北,家就从东北转到西北。曹烨民从小在兰州读书。父亲有两件事很自豪:一是没当过亡国奴,跟日本人打仗;二是没跟打过仗。父亲那时认为太腐败,拒绝去台湾。父亲搞技术,人很正直。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家里5个子女,曹烨民最小,从小读书成绩不错。曹烨民说,如果父母那时对我有要求,应该学得更好些。曹烨民1984年本科读的是甘肃中医药大学,1987年考上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硕士,在那里加入了中国。离开兰州时,和父亲告别。父亲转身离去时,他久久注视着那背影。几个月后,父亲因心梗离世,那一次分别成了永诀。

  1990年曹烨民回到兰州,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教了6年书,31岁在中医系做副主任,分管学生工作。曹烨民说,当时,整个学校的外科教学是我一个人担任,那时还有自学考试,所以一个星期要上50个学时的课。“我对整个教科书倒背如流,这也是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那时备课,中医的一些经典,我也好好地在备课中用进去。只是要做大量的行政工作,我想再做10年,我的业务就荒废了。还是考博士吧。”曹烨民选择了上海的陆德铭教授(1935-2023.1.3),当时陆教授是大学教材的主编。到上海后,说是做奚九一先生的博士生。奚老是1995年可以带博士的,曹烨民之前并不知道。他笑说,考到上海是“知识改变命运”。

  曹烨民1996年5月来上海参加博士生考试。奚老在他不大的办公室接待他,问了他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也考核似地询问了他下肢静脉性溃疡他们的处理方式。清瘦的身躯,明亮的眼神,优雅的谈吐,他跟着奚老上6楼,73岁的老人,轻盈的身体如风,进了办公室仍安稳如山,而33岁的他已经有些喘了。不知道老先生如何练就如此的仙风道骨?于是心里就有了向往。那一年,全国就招了一名统考的中医外科学博士,曹烨民考上了,导师是奚九一。投身于奚老麾下,也许是一种缘分吧。

  说到奚老,曹烨民的眼眶会湿润,他想起了跟随恩师的许多往事。开始跟奚老抄方。奚老的无锡上海话他大部分听不懂,奚老就一边看病欧洲杯下单平台官网,一边讲解、示范。奚老把病历写得整齐、认真,先把病人的病情写在小纸片上,搞清楚了主症再誊写到病历中,一丝不苟。再脏的脚,奚老不戴手套去触摸,他跟学生说,脉管科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烂脚的劳动人民,不戴手套,可以感受患者病足的温度,更好地触摸其脉搏,这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很重要。

  奚老对学生的文章,逐字逐句修改,交代曹烨民撰写糖尿病足的临床分型和治疗的文章,改一遍曹烨民抄一遍,前后修改了9次。“人生就是缘,我归入奚九一先生门下,先生一派宗师风度,外圆内方的性格,悲悯度人的胸怀,是我辈之楷模。每次跟他抄方,都是如饮醇酒,快哉快哉。老先生平素温润如玉,但在学术上,从来是一身傲骨,他说,信我就跟我走,我的这一套,千金不改,这是数十年经验。”曹烨民如是说。

  曹烨民体验到,坐堂诊断,在病人眼里你就是神灵,就是患者的依托。此刻,医生与病家心与心的距离最近也最远,所以如何贴近病家、服务病家,拉近心距,宽慰病人,这是一个好医生必有的品行。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医术高明的人从不马马虎虎,也不咋咋呼呼,他甘居沉寂、独立思考,真正做到坚定如山、渊博如海、智慧如云,从摸索中找到方向,从思索中找到安心,而后奋力猛进。

  过去曹烨民学的是学院派,理论架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四平八稳。现在跟着奚老,发觉奚老的理论跟别人完全不同。曹烨民发现那些药方的临床疗效这么好,没有多年的积累,你不会知道他的学术特点是什么,也不会发现他的优势在哪里。一个外科,有很多病种,动脉、静脉、皮肤血管,各种炎症不同,但又都是相通的。这样就决定了跟着奚老收益非常大,一点一点走到现在。

  曹烨民觉得,奚老是野战军,是特点特别突出、能力非常强的一支野战军,直接能把敌人消灭掉的这么一支部队。奚老从他的一代一代老师那里学来,加上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的积淀。起先曹烨民也怀疑,活血化瘀天经地义,老先生不主张用活血化瘀药或者用的不多,他叫作因邪治淤、祛邪为先。他用的药都是清热解毒祛湿类的,和活血药不一样,但是疗效很好。

  奚老说西医称这个病为血瘀,是怎么产生的呢?各种不同的原因都可以造成血瘀的结果,我是要找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原因解决了,后面结果就会没有了。奚老行医不迷信古书,亦不轻信名家,所谓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摸索探寻。比如动脉硬化,就认为是血栓,是血小板聚在那地方出问题。为什么血小板会聚在那里,是因为当血管运转脂肪的时候运不出去,就停留在血管壁,被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伴随脂肪堆积太多,泡沫细胞很容易破损,血小板会聚集到破损处导致血栓。因此大家都关注除去血栓。

  奚老认为动脉硬化的斑块,中医看来是痰湿之邪阻止脉络,把它化开疏通就好了;现在研究说内膜破溃,破溃以后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为什么破溃?奚老认为是因为有炎症,血管炎症是血瘀的主要原因。除了动脉硬化,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血管炎症,导致内膜破损。因此防栓的关键在于解决炎症。用软坚的方法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用清脉的方法控制血管的炎症,就能解决很多动脉硬化导致的病变。

  奚老在就诊中发现,医学很多道理没完善,很多问题没解决,包括我们研究治疗的动脉病、静脉病、皮肤血管病等脉管疾病。而中西医结合还是最好的方法。曹烨民跟随奚老,20多年耳濡目染,眼见脉管病研究治疗渐渐发展,为无数病患解难。特别可贵的是,奚老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他说,甘为后人栽树,功成不必在我,曹烨民动情地说,奚老为开拓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病的事业,坚韧不拔,勇于奉献,倾注了他一生所有的心血。

  在奚老的指导下,曹烨民撰写《奚氏糖尿病足筋疽的提出对糖尿病足诊治的意义》,在1996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第6期上发表,论文从新病种的发现、发病机理上的创新、治疗思想和方法上的创新三方面加以阐述。在第三部分,论文写道:鉴于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足是由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大因素所引起,因此现在主要用:①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如使用调整血液凝固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实施动脉重建手术等;②给予神经营养剂、补充微量元素、高压氧疗法等;③ 外科处理:包括清创及截肢手术等。奚九一教授认为:上述疗法对血管闭塞缺血型或神经变性麻痹型糖尿病足有疗效,但是对占大多数的糖尿病足筋疽来说疗效不佳。这也是造成糖尿病足有效率低、截肢率高的原因所在。因此他指出:①非缺血性糖尿病足坏疽坏死毒素吸收虽严重全身症状亦较重,但局部血供仍较丰富。客观症状表明,主要病变不在于中、小血管栓塞,故无需把活血、抗凝及血管外科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②可允许早期切开,宜早不宜迟,及时清除变性腐腱,大多数情况病情可迅速好转。反之若为缺血性或脉管病所致坏疽,则宜迟不宜早,若早期切开,多会因缺血而恶化。在具体治疗上则根据筋疽的特点,在急性期急则治标,以祛邪为先,清解湿毒,局部及早清创,清除腐腱;在好转缓解期则治其本,予以益气养阴,除消养筋的方法。恢复期常在缓解期基础上补益气血,以益疮口之愈合。整个过程不主张使用活血的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无疑给糖尿病足的诊治带来重大突破有着深远的意义。总之,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这一新病证和理论的提出,对糖尿病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突破性的成就,值得深入研究。

  说到“宜早不宜迟”“宜迟不宜早”的治疗方法,曹烨民强调,看病用药首先在于认证,对病情时机的掌握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判断,“宜早”“宜迟”比较好掌握,难的是处于“早”“迟”之间的模糊阶段,作为好医生必须及时准确判断。比如有位70多岁的男性患者,20多年前来过,病足好了,20多年后,另一腿足复发,曹烨民让他住院治疗。期间,病人要求对他病足先动手术,因为他要到国外女儿那里探亲三个月,曹烨民看了他的病情,先做初步处理,建议他先探亲,按曹烨民的所开药方及医嘱处理伤口,几个月后他回来后到曹烨民这里就诊,曹烨民此后进行手术,治疗效果使患者满意。

  曹烨民形象比喻,全身血脉像江河,哪里不到哪里伤,唯有血脉疏通,百病不生。说道糖尿病足,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对患者的足部健康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严重者最后都被截肢,甚至失去生命”。曹烨民说,“我的目标是从中医角度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尽可能为患者保留患肢,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曹烨民介绍,奚老在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发现,糖尿病足除神经变性、缺血、感染这三大因素外,非缺血性肌腱变性坏死亦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可导致坏疽,故奚老于1987年首次提出“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这一新概念。根据这一新理论确立了“清法”治疗原则,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6%,截肢率降低为2%。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5亿人,其中10%患有糖尿病足,有一半必须截肢,否则危及生命。据统计学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小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由于照顾不周、用药不谨慎、卫生状况差等原因,造成肢端坏疽,状况堪忧,治疗棘手”。曹烨民说道,“尽管如此,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当西医还在考虑血管手术,建立通路,或是靠截肢维持患者生命时,我们早已利用自身经验,保住一条又一条病足”。曹烨民充满信心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大众观念,不要一提糖尿病足就联想到“截肢”两字。准确地说,恩师的学术经验是经得起验证的,其对患者既是福音又是保障。

  “奚老是伟大的医生”,曹烨民讲述恩师全身心热爱医者职业的故事,满含深情。奚老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所有经验和心得,生命不息,创新不止。85岁时奚老患肺癌,他说我不相信中医不能治癌症,于是没有接受西医的手术,自己给自己开方,不断钻研,凭着达观的生命态度和对中医的感情,奚老边治病边工作,直到95岁。奚老去世后捐赠了遗体——“奚老还在,在我们学校(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曹烨民说。大医精诚,奚老活在他未竟的事业中。

  父亲和恩师,是他一生追念的楷模:做正直的人,做诚实的人,以自己不断提高的能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病人。

  阅人无数,医案数万。当个好医生要有同情心、怜悯心、慈悲心,在治疗病人前,应扪心自问:有否抚慰能力?这恰恰是医生需要弥补医学人文精神——

  当良医阅人无数,病案数万,最终是要怀有一颗仁心,对患者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当病人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而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

  曹烨民认为,当个好医生不仅仅在于医术,更在于是否有一颗爱心。医学有高端科研、顶层学术,而医学人文是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医者的修养、风度、风格都是从医学人文中培养的,人需要同情心、怜悯心、慈悲心,除洁身自好外,更在于有干净的灵魂。曹烨民深深体验到,因为有爱心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无论病人还是医生。做医生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把赚钱当作医生的唯一,这便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兴许有医生会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需要纠正的是:只想赚钱,就千万别当医生。在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曹烨民是学日语的,他说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即医生和教师。

  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也有感召力,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是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医疗除了病痛治疗,更需要心灵安慰。医学人文就是这样,是塑造医生的价值观。在治疗病人前,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生需要弥补医学人文精神。

  医门不是衙门。作为一个优秀的医生,需要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为病家服务的精神。在这方面,曹烨民身体力行,在治疗患者的伤痛同时,更注重对患者心灵创伤的治愈。

  举一病案:某岛上渔民,糖尿病肢端坏疽,就诊时脚部坏死厉害,不可下地行走,打开其伤口,诊室瞬间充满恶臭味。此类病例原则上必须手术,不凑巧的是病房床位紧张,故联系急诊,初步清创,留院观察。患者来前已辗转多家医院,都建议其手术,患者拒绝,最终找到曹烨民,曹烨民团队想尽办法给予治疗,三月后,患者可独自步行,最终顺利出院。曹烨民说,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用一截了之治疗,那会对他本人和家庭带来多大痛苦。

  再举一例,有个老病人到曹烨民这里就诊,第一次来的时候是78岁,右脚的前半个脚掌都坏了,黑了,像木乃伊一样。老人家有两个不肯:不肯截肢,不肯做支架手术。当看到他的脚的时候,根据奚老的分类方法,曹烨民心里就有一个预判,这个脚可以不截肢的,但它的处理要花上不少时间。慢慢地处理,是能让它好起来的。首先要做的是,稳定住症状,先把局部感染处理好。这样的处理,可以让之前疼痛的症状变得能够忍受,至少要让病人能吃好饭,睡好觉。之后就是等待,让它侧肢的血管慢慢建立起来。人体是很奇妙的,它能自动做一些修复,脉管医生要给予时间等待它的自动修复,或是用一些中药加快这种修复。笔者问:后来这位78岁的病人的处理应该有不错的疗效吧,在你有预判的时候,你真的心里完全有底,你就不担心吗?曹烨民坦诚地说:当然会有担心,我说不用截肢,但可能病人最终却死亡了,这样的事情也确实发生过,病情的发展有时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做医生的就要担当一点,这也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想保全生命,保住肢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位患者最终保住了大半个脚,老先生今年86岁了,还可以行走,正常生活。

  还有一例,前几年曹烨民碰到一位女病人,糖尿病并发症的问题非常严重,糖尿病足、心梗……“有时我们不担心脚的问题,我们非常担心的是,心梗、急性心衰、消化道出血,这些都是分分秒秒要人命的病。”曹烨民说做医生很揪心的是,有的时候来了一位糖尿病足病人,脚肿大,里面溃烂得一塌糊涂,切开伤口进行清创的时候,整个楼道都能闻到那股腐烂的臭味。这样的病人如果能马上住院治疗那是最好的,但是医院床位紧张,没有办法把他马上收治入院,只能在门诊给他做一些清创处理,然后请他回去等床位消息。过了几天,有床位空出来了,负责此事的住院医生打电话过去,得到的消息却是:“病人去世了。”“听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我们总是很难过,也很沮丧。如果能及时就诊,或许病人的性命会保住,但有时心梗、急性心衰的疾病就是来得这么快。”曹烨民说。

  那个女病人还算幸运,住进了病房,但她的疾病非常严重,曹烨民在白板上列出了会造成她死亡的多个原因,发现很多处理都由于她身体的原因而陷入一个矛盾、无法操作的僵局。当时来看,能保住她性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截肢了。曹烨民把情况告诉了病人和家属,请他们做出选择。这是一个残酷的选择,不是曹烨民想看到的,但在截肢和死亡之间,他选择截肢作为治疗方案。没想到,病人坚决不同意,她说:“我死也不肯截肢。”曹烨民继续说道:“病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我是能理解的,那我们就一起面对,一起来和死神拼搏。当时真的是在一个非常危急的关头上,有很多矛盾之环,对于这个器官的疾病我想采用这个处理方案,但另一个器官的情况不允许,有死亡的危险。我们充分调动了一切力量,把全院的科室调动起来,一边对她的腿进行大范围清创,一边请心内科医生严格监控她的心脏问题,这样折腾了两个月,居然真的有奇迹发生,她慢慢地好了起来。”笔者听了这个神奇故事,庆幸这位病人对生命的一搏,她搏对了,她坚决不肯截肢,最后总算是保住了腿也保住了命。

  曹烨民由此感叹:在疾病面前,我们医生的治疗顺序或许是这样的,保命保腿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所考虑的是要让患者恢复到好的状态,但是患者要考虑的是自己的生活。从大处说,就是对病人负责,是一种心灵安慰,更是一种医学人文。

  触目惊心的病例太多了,比比皆是。再说一位小朋友的病案,是来自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这位小朋友是曹烨民遇上的第四例。从病因来看与前三例差不多,都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栓形成,血栓落入手部血管,堵塞,出现急性坏死。按照一般说法,患儿活不了多久,但曹烨民他们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确有优势,上药后,患处迅速收干,慢慢脱离正常组织,最后坏死部分脱落,这样就可以充分保住患肢。曹烨民感叹地说,患儿这么小,截肢没了手掌,多可怜!

  曹烨民以及团队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海外,一位患者在写给院领导的信中说:“我因患糖尿病足来贵院就诊。当时的右脚已惨不忍睹:脓水渗出并散发恶臭,小腿肿胀并伴有热度,神志也不是很清醒,情况特别严重。可以说我的这条腿无论到哪家医院恐怕都难以保全。但是贵院脉管科曹烨民主任却不顾风险大胆地收留了我,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第一时间内为我清创排脓水。在问诊过程中,曹主任用手直接触摸病腿,不皱眉、不怕脏,耐心细致问明情况,表现了优秀的医德风范。”

  整整几十年在中医外科临床与科研一线摸爬滚打,曹烨民形容自己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停歇的时刻。他有看不完的病人,更有数不清的病友。一些老病人康复出院了,还会隔一阵子来看看曹主任。“没有曹主任,我这腿早就保不住了!”一位老病人逢人就这样说。

  芬兰人马丁患有下肢溃烂,近两个手掌大的创面非常粗糙,并有液体渗出,瘙痒疼痛,难以行走。他跑遍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医院,四处求治,奔波了整整17个年头。后来,在曹烨民及其医疗小组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下,马丁的疾病痊愈了。“中西医结合真神奇!”康复后的马丁特意携夫人和儿子,坐飞机前来感谢治愈了他多年顽疾的曹烨民。“中国医生医术神奇”的故事也在芬兰不胫而走。芬兰政府代表团后来访沪时,特意参观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中国的专家医生进行座谈。

  美籍华人卢先生七旬高龄,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足坏疽让他无法正常行走欧洲杯下单平台官网。通过友人介绍,找到曹主任就诊。刚进医院时,卢先生是“被儿子背进来的”,足坏疽非常严重,下肢水肿、流脓、破溃发黑,令人揪心。曹烨民凭借丰富的经验对症下药,通过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和调理,卢先生的病肢保住了,原本被认定坏死的伤口渐渐好转、愈合。卢先生曾经由美国最好的糖尿病医生开刀做过手术,但是他却说:“还是中国的曹博士医得最好!”

  如果说医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看诊,缺少思考,那么医学的真理也就会与其失之交臂。如今行医几十载的曹烨民,始终在救治患者的道路上秉持一颗仁心,稳步前行。现在脉管病床规模横跨三个楼面,科室有此规模,与曹烨民的努力息息相关。但他仍是谦虚、低调。他调侃说,自己只是个中医外科大夫,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病,能救下一条腿,自己便心满意足。

  从医以来,曹烨民坚持患者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将科室办成“社会说好、同行说好、患者说好”的“三好科室”,鼓励科室医生做“社会说好、同行说好、患者说好”的“三好医生”。曹烨民查体有个特点:不戴手套。不戴手套检查,一直是曹烨民的习惯。有人好奇问:曹主任,你不戴手套不怕感染吗?每当听到这一问题,曹烨民只是笑笑,然后平静回答:这有什么好怕的。

  “这样的好医生太少了”,患者们由衷称赞。曹烨民说,这完全归功于自己的恩师,若不是恩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也就没有现在的自己。“恩师对患者真是尽心尽力,他肯为患者花时间,从恩师身上我学到太多身为一名医生该有的作风及风格。”

  曹烨民说道,血管外科医生必须为患者查体。只凭影像片就拟定治疗方案的医生最需要摒弃的。“什么是查体?就是用医生的手获悉患者患肢的状况,了解症情。查体判断患肢肤温,是高还是低,两侧温度是否一样;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有无脉搏;辨皮肤颜色,苍白还是紫绀,此外还有血管检查、踝肱指数的监测,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那不戴手套是何原由?因为隔着一层橡胶,会误了自己的判断。医生是看病,不是看人,唯有认真查体,才能准确判断,诊断才清晰,治疗方案才会有效,医生,必须对患者负责。”

  说起对待病人,他特别反感有些医生,不查体,只拿一张片子装个模样,说一句,开刀。“糖尿病足多生活底层,平头百姓、贩夫走卒都是人,他们没了腿,怎么过日子、熬生活呢?”“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都存在颇多误区,就连教科书上都语焉不详,编书人对这个领域不熟,那么,我就有责任给病人宣教,给同行宣教,有一天,我们会有自己的标准和指南,前提是,疗效是金。”采访中,曹烨民一直强调脉管病科研的重要性,需要总结写出论文,写进教科书,能够作为西医治疗的指南。

  其实,在日常看病中,人文关怀体现在细微末节中。在门诊时,曹烨民的就诊病人特别多,但曹烨民看病特别仔细,就诊时间对医生非常宝贵,倘若每个病人耽误一分钟,30个病人就是30分钟,怎样让患者满意,又让患者不耽误时间(如伸脚、穿袜、穿鞋),曹烨民想了巧办法,在就诊椅边上再放一只凳子,前面一位病人看完后,曹烨民和蔼地让患者移坐在另一凳子上,既让病人得到尊重,又让下一位病人及时就医。曹烨民说,办法总会有的,就看你是不是以病人为第一。笔者追问:那么,就你个人言,做医生这一行有没有委屈的地方,医患矛盾会不会出现?曹烨民说,就我个人而言,我脾气比较好,花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时间较多,估计这是主因,所以我的医患矛盾很少。也会有,但很少,偶有无理取闹的患者,或是不知感恩还反咬你一口的。其实我们真的不求回报,医生求回报那是成就不了自己的。比如一位腿部坏疽患者,就因为一处伤口未完全长好,整天给你找麻烦。但其实我们是好不容易将其从死亡线拉回的,我们拼尽全力救治他,最终还不被理解,但是能怎么办,他终究是位患者,我们履行好医生的职责就行,问心无愧。

  对曹烨民行医就诊,病人对其评价很高,“微医网”上有许多对曹烨民好评的留言。说实话,曹烨民没有时间浏览这些赞语,有时倒注意对他工作的批评意见。很偶然,看到一位病人对他无端“攻击”:那是疫情期间,有位病人住进病房,但他的病情需要血透,而本院没有血透,且出院后又不能再进院,曹烨民为病人着想,电话联系了岳阳医院主任医师的师兄、同学,关照此病人转到岳阳医院,但此病人转到岳阳医院没有找到曹烨民联系的主任医师,悻悻然离开,便在网上散布中西医结合医院曹烨民把病人推到他院的“不实之言”。曹烨民厚道地说,如今医院新盖大楼,各项医疗设备齐全,血透仪器也到位,即便这样,总有病人会有不满,好心没好报,对此,曹烨民觉得做医生要有仁心,也要有大度量,待人以宽,人需要铸就自己,不应背离道德和初心,这就是医道、人道。

  曹烨民的门诊号一号难求,求加号者络绎不绝,上午的门诊通常至下午才结束,下午的则持续至晚饭时分。他说看到患者这么多,内心总是不忍,能坚持一会就再坚持一会吧,所以每天都是疲劳而归,但他说,身累心不累,患者满意便是最好。

  曹烨民在注重学术、临床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宣教活动,参加上海市有关方面以及东方电台等的医学科普知识讲座,撰写科普文章,参加上海市、虹口区卫健委组织的义诊。深入基层社区会诊,为社区医生和广大患者开展讲座。他曾到青海、甘肃、云南等西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临床查房,开展讲座,开设名中医工作室等,深受当地人民好评。

  上海并不缺一个二流的血管外科,上海乃至中国需要一个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的脉管病科,我们的愿景与目标:要让脉管科医、教、科、药走向世界——

  曹烨民深耕中医外科几十年,继承恩师、名中医奚九一“因虚感邪、因邪致瘀、扶阳为本、祛邪为先”治疗脉管病的学术思想体系,创新发展奚氏脉管病学术流派的理论,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成为全国知名的脉管病专科和糖尿病足临床基地,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等。

  笔者有幸参观了脉管科病房,在八楼看到醒目的曹烨民团队所获得的荣誉奖牌,3个楼面收治的病人,病情各有侧重。曹烨民带领大家制定了临床和科研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每个楼面各有主任、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3个病区中哪些是新来的,哪些刚动了手术,哪些是要准备手术的,管理有序,区分清楚。曹烨民重点查疑难危重病人,后面跟着他带教的近10位年轻医生。

  病房宽敞整洁,走廊上不时有白衣医护走动。楼面、病房崭新、清洁,每一张病床一侧,都有一个小小的可以移动的电视屏幕,有病人安静地躺着,侧过头去看电视剧,一只绑着雪白纱布的腿,搁在病床的一边,几点暗红褐色从纱布里渗出。楼层外面不时有病人或坐着休息,或零散闲步,但病房里多数病人并不安宁,有的在带着氧气沉重艰难地呼吸,有的在,还有的拿一整包纸巾塞到嘴里咬住,抵御着伤口被触碰时锥心的疼痛。

  走进这样的病房,几乎被那些血肉模糊甚至出骨茬的创口惊吓着。曹烨民从容不迫,挨个查房,询问着病况,提出问题,一边根据临床情况,把教学科研内容杂糅进去,不断根据病情解说。他的带教非常有实战性,一病一例,特病特例,所开的药方深得病家信任,他向带教学生精心授课,同时也给病人带来温暖。曹烨民的脚步停在一个病人前,“这个恢复非常好,里面渗出已经完全没有了,肉芽长出来,顶起来,慢慢就长好了。中药继续用。”曹烨民轻声细语,讲话不急不缓,但在说到一些判断步骤和用药时,会强调:“记住了噢。”他走到另一个病人的床边,示意把患者伤腿上的创口完全露出,仔细看了,又叮嘱换药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程序,防止污染。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年轻男女医生跟随着,非常认真地听着,看着,低头在本子上记着,敬佩曹烨民主任医师精湛的医术和显现奇效的药方。

  能看病、会看病,是做医生的硬道理。但在曹烨民眼里,光做好这点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教学、科研上有自己的东西,不仅领先全国,而且还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对曹烨民言,他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准确地说是一个宏大的愿景,一个伟大的目标。作为奚老脉管专科二代传承人,他还要带领年轻人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冲刺。

  曹烨民对事业发展愿景与目标的描述是富有诗意的:奚老是鼻祖,奚老的知识体系是精髓,我是承前启后的,能不能交好这一棒很关键,交不好就会按照西医的方向走,就会失去特色和疗效。上海并不缺一个二流的血管外科,上海乃至于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的脉管病科。我们努力做很多临床,拓展平台,做到了国内领先。两代人的理想,要代代相传,要做成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产业能够一体化的血管病中心。我们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我的责任就是保证这个研究所,沿着既定的发展路径,开发宝藏。

  曹烨民感叹地说,也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如果不做不努力就没有了,会被淹没了。这个过程像雕琢珠宝,我想雕琢出非常精美的钻石。我相信在我们的手中,一定会有像青蒿素一样的中药,再次被开发出来,造福病人,造福世界。实际上,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实力,我们的脉管专科领先于全国,下一个目标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说到这里,曹烨民的眼睛闪射光亮。

  采访中,曹烨民提到美国历史悠久的“梅奥诊所”,他亲自到过此参观、访问。梅奥于186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创建。美国梅奥虽被称为“诊所”,但实际上是世界著名的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医疗集团公司。整个城市12多万人口,而梅奥医疗中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梅奥诊所拥有2000床,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承担教学和研究任务。此外,梅奥诊所在美国有三个主要院区及超过70家医院和诊所,拥有超过7300名医生和科学家,这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将近两倍,行政和护理人员总数超过6万人,是北京协和医院的15倍,尽管如此,梅奥诊所的年接诊量仅为北京协和医院的大约一半。在亚洲,中国的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最大的医院,年收入达到21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令人震惊。但梅奥诊所在2021年的收入高达157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它每年收到的巨额捐款。从梅奥诊所想到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脉管科,曹烨民有着这样一个梦想,哪一天,奚老创下的脉管科医疗、学术能走向世界,只要一代代人努力奋斗,这个不是梦,而是脉管科发展的一个目标。

  曹烨民说道,中医靠传承,但更需创新,我们脉管临床是领先全国,而我们的教学、科研大有发展余地。我们现在做的是“高大上”,我们还要延伸、扎根基层乃至底层,我们脉管科普依然大有作为。曹烨民领衔脉管病团队牵头成立上海市脉管病专科联盟、长三角脉管病联盟、全国糖尿病足学术网络。针对长三角区域糖尿病足患者就医难、基层专科⼈才匮乏等实际困难,曹烨民发挥和整合长三角区域脉管病(周围血管病)的医疗水平,建立“糖尿病足一站式服务网络”,成立了7个脉管病工作室及远程网络医疗中心,每年举办专业研讨、质控及学术交流20次左右,培养专业⼈才500余⼈,累计服务患者近200万⼈次,降低了糖尿病足截肢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缩短治疗周期。

  如果患者能多关爱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深入一些,当地医院的医生能够多了解一些疾病,那么患者的病足也不会发展得这么严重。因此,对于医生还是患者,科普教育必不可少。曹烨民这样认为,原来我们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现在来看,我们必须扩大影响力,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让医生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医患间共同努力,这样就可以造福万方,而不是一方。所以目前我们利用学会力量,在全国已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江苏、浙江、甘肃、河北等各地都建立了分中心,培养边远地区的医生,让他们了解这一疾病。

  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曹烨民认为最重要的是主持制定标准及指南,推动行业标准不断发展完善。近年,曹烨民参与所在学会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主持整理糖尿病足诊疗方案在全国重点专科推广;主持制定《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糖尿病足高危⼈群》等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标准项目,参与制定《中国创面诊疗指南(2015版)》《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足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20版)》等,促进行业标准不断进步。

  曹烨民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特别在学术论文上高质量、高水平,要有国际影响力。“我希望能建立脉管病治疗标准,传承奚老,造福万方。”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标准?曹烨民如是说,就是当大家公认的、一致认可、并且肯花时间学的才是标准,而我们正在努力,努力拿出一例又一例案例来说服大家,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同仁的认可,因为我们有疗效,有实力。

  笔者向曹烨民询问: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你和你团队有何作为?曹烨民思路清晰,回答道,主要围绕奚氏脉管病学术思想,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转化1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等10余项,等等。说起打造全国最大的脉管病专科和糖尿病足临床基地,创建上海市中医脉管病医联体、长三角脉管病联盟、全国糖尿病足学术网络……曹烨民说这是愿景,也是动力,他和他的团队任重道远,行进在路上。

  采访行将结束,笔者联想到,国民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的稳定取决于国民的福祉。有这么坚定的信念,曹烨民才能够把他和他的团队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让曹烨民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让他的贡献配得上“卓越”二字。

  今日之上海,随着北外滩开发,中西结合医院作为地处北外滩历史风貌和现代商业街区之中的医疗中心,为适应世纪精品北外滩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周边及本市居民包括外地民众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坚持立足本市、面向全国和海内外,坚持“业贯中西、博采众长、特色创新、精诚奉献”的办院宗旨,他们将面临一个新的转型,即现代医学之进步,需要从以医院和诊所为基础的“个体化医学”转型,发展成为“以人群为基础的医学”。这样的医学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服务于整个人群,促进治疗和预防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多的健康收益”。

  尤为重要的是,过去的医学教育专注于培养“专才”,而非培养关注整个人群健康福祉的临床医生。曹烨民强调,必须重视的是,医学家们“不能只专注于技术”“尤其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是必须着眼于现实。医学生们应更多参与现场工作,使他们将兴趣点“重新定位到人群的真正需要上”,而非把主要精力仅仅用于在学术上的某个细分领域申专利、发文章、做课题。业有所攻,但培养公共医务、社区医务工作者与培养临床专家、研究科学家和医学教授同等重要。

  曹烨民的从医生涯,正是极好的证明。自立志成为一名现代医生时起,他致力于将“尊科学,济人道”的理念付诸实践,无私地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病患者,始终怀有一颗医者的初心,为中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奔走呼号,步履不停,从未放弃,只因他坚信: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应使所有的人都受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Baidu
sogou